为积极响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开展2025年“金融教育宣传周”的号召,现转载“中国保险网络大学”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的金融教育系列知识宣讲,助力公众“学保险、懂保险、用保险”,聚焦消费者权益保护,共同筑牢社会风险防护屏障。
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“诚信”二字,而保险欺诈行为不仅损害保险公司利益,最终会推高保费成本、损害所有消费者权益。消费者需认清这些套路,守住诚信底线——这既是责任,更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关键。
一、联合严打,以案释险,认清欺诈套路
2024年4月至11月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公安部开展为期7个月的保险诈骗犯罪专项打击工作,先后发起全国集群战役40余次,依法立案查处保险诈骗犯罪案件1400余起,打掉职业化犯罪团伙300余个,涉案金额累计15亿余元,有效净化了保险市场生态,维护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,有力捍卫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。从公安部公布的典型案例来看,“保险欺诈”覆盖多险种全链条作案。
车险领域,浙江侯某团伙购二手豪车,在监控盲区制造33 起碰撞事故,骗取460万元理赔款,涉案车辆简单维修后重复作案。新疆张某等人更勾结理赔专员,人为致投保牛死亡,伪造勘查现场骗保419万元。
企业险方面,江苏陆某团伙通过“阴阳工伤协议”夸大雇员伤情,涉及9起案件,涉案4800万元;安徽团伙则以低价保费诱骗高危企业投保,伪造理赔材料骗取3000万元雇主责任险金。
新型欺诈中,北京某经纪公司虚构投保人信息,以“赠首年保费”套取寿险佣金1.02亿元;福建团伙利用电商退货险规则漏洞,虚构退换货事实骗保300余万元。目前多数案件已移送起诉,彰显监管打击决心。
二、合规投保,诚信理赔,避免欺诈陷阱
通过正规渠道投保是首要原则,选择保险公司官方网站、线下营业网点或有资质的保险中介机构,避免通过个人私下交易购买保险。投保后务必索要并妥善保管保单、缴费凭证等关键材料,定期通过保险公司官方渠道查询保单状态,确认保费是否到账。
理赔时坚持如实陈述事实,不夸大损失、不伪造证据。发生保险事故后,及时向保险公司报案,按要求提供医疗记录、事故证明等真实材料。遇到代理人建议“修改诊断证明”“隐瞒事故细节”等行为时,要坚决拒绝,这类操作不仅无法提高理赔成功率,反而可能因欺诈被拒赔。
三、如实投保,防欺兴业,维护合法权益
对消费者而言,诚信投保能避免理赔纠纷。如实告知健康状况、职业信息等内容,保险公司才能准确评估风险,给出合理的承保方案,后续理赔时也不会因“未如实告知”被拒赔,真正实现“买得放心、赔得安心”。
对行业而言,反保险欺诈能降低保费成本。据统计,保险欺诈导致保险公司每年多支出数百亿元理赔金,这不仅严重侵蚀保险公司的核心利润,还会加剧其财务压力,可能削弱其风险抵御能力与正常赔付能力,甚至干扰产品研发、服务升级等经营规划,影响行业健康运转的根基。每个人坚守诚信底线,配合保险公司反保险欺诈工作,就能减少无效支出,让保费更合理、保障更充足。
保险是基于“最大诚信原则”的契约,欺诈行为看似能短期获利,实则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生态和每个人的长远利益。识骗局、守诚信,才能让保险真正发挥“风险共担”的作用,为每个人的生活保驾护航。
来源:中国保险网络大学微信公众号
扫下方二维码 关注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公众号